交易信息部关于近期玉米市场的行情分析
发布时间:2016-09-13     作者:admin      浏览量:473       来源:      分享到:
一、陕西省内:
墒情:7月份以来,受多发性阵性天气影响,玉米三代黏虫在关中局部地区突然暴发,虫情迅速扩散,危害急剧加重。进入8月,陕北南部、关中和陕南大部降水偏少,加之持续高温,土壤失墒严重,旱情逐渐显现。
目前,关中和陕南夏玉米进入灌浆期,虽然本月24日开始的降雨及时缓解了旱情,但授粉杨花期的高温干旱及虫害的影响,大大提升了2016年玉米减产的程度。
现货:近期我省春玉米已全部上市,据了解今年陕西关中中部地区受利润影响玉米种植面积大幅减少,新货上市不能满足市场需求,玉米价格一度上涨。有消息称外省企业参与玉米抢购,部分地区收购价格已涨至0.95元/斤。
临储:
据了解,中储粮在4—5月进行了中央储备玉米轮换,主要将2013年产的临储玉米销给石羊、国维、阜丰、鲁洲等大企业,并在5月27日—6月28日,通过国家政策粮交易平台定向投放30.8万吨2012年超期玉米,为玉米夏收腾出充足的库容。
分析:
通过对部分市场用户的问询,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目前市场对于现货粮源的“渴望”。具体原由分析如下:首先是今年授粉扬花期土壤墒情不佳、“镰刀湾”地区面积调减及农户主动减产使得玉米种植面积大量减少,玉米减产已成定数;中储粮集中销售12、13年玉米,不难推测其预备在玉米秋收期间大量补库,届时必定会助涨玉米价格;虽然当前加工业销售端产品价格未见起色,但企业对后市保持乐观,尽量维持50%的开机率;玉米价格长期低位徘徊,加工企业不急于大量备货,导致夏玉米上市之前库存紧缺,而市场又处于“空白期”,近期的阶段行情也是因此而起;今年以来因天气、物价等因素物流成本增加,导致外省玉米收购成本剧增,而周边省份如山西、四川对省内粮源又虎视眈眈,本省粮源就显得更加可贵。
综合以上,我们不难看出在不久的玉米秋收之际,即金秋十月,上演抢粮“恶战”的可能性非常大。但目前玉米储备库存高企的情况仍是大局面,国家泻库政策的力度和方法仍未减少,建议各收购企业保持冷静,谨慎备库。
二、国内市场:
8月中上旬以来,因局地天气影响及基层剩余货源进一步趋紧,以山东为代表的华北地区玉米价格小幅反弹,南方港口玉米成交稳中小幅调涨,主因近期饲企库存降至偏低水平并进入阶段性补库周期,港口日均出货量有所增加、港口结转库存下降,船期不足也有一定支撑效应。北方港口玉米集港量持续低位徘徊。
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玉米收购价格有所下降,内蒙古价格保持平稳。其中:黑龙江全省均价由1570元/吨降至1555元/吨;吉林全省均价由1655元/吨降至1645元/吨;辽宁全省均价由1700元/吨降至1680元/吨。以上为轮换陈粮玉米价格,以质论价。
山东、河北玉米收购价均有所上涨,其中山东全省均价由1698元/吨升至1798元/吨;河北全省均价由1750元/吨升至1795元/吨。四川玉米到站价有所下降,全省均价由2065元/吨降至2035元/吨;广西玉米到站价保持平稳。大连港、北良港、锦州港、鲅鱼圈港玉米平舱价有所上涨,均由1820元/吨升至1850元/吨。福州港玉米成交价有所下降,均由1970元/吨降至1960元/吨;钦州港玉米成交价有所下降,均由2000元/吨降至1980元/吨;蛇口港玉米成交价有所上涨,均由1915元/吨降至1945元/吨;上海港玉米成交价保持平稳。以上为2015/16年度容重为二等以上水分14%新玉米理论折干价(个别指标超标)。
临储:据有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,自2016年5月27日以来,临储国产玉米累计成交1349.0811万吨,新增成交量约49万吨,总成交率23.83%;进口玉米累计成交8.7745万吨,成交率29.65%。
7月随着陈玉米抛售加速和13年临储玉米出库展开,玉米去库存步伐逐渐加速,使得市场信心持续悲观,拍卖成交量阶梯式下滑,第三周13年临储成交量仅为第二周的50%,现货市场价格也持续回落。13年临储竞价销售玉米中一等、二等玉米销量不错,说明市场对优质玉米热度不减。
需求:
生猪养殖方面,2016年7月能繁母猪存栏为3752万头,较上月下降8万头,环比下降0.2%,同比下降3.2%;生猪存栏量37596万头,较上月下降38万头,环比下降0.1%,同比下降2.4%。由于南方部分地区受到暴雨、洪水等恶劣天气影响,导致饲料需求受到冲击。另一方面,7月以来猪肉价格持续回落,养殖利润回落更甚,自繁自养生猪养殖利润为597.17元/头,较上月下降约140元,养猪积极性有所降低。
据最新统计截至8月10日,国内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新季小麦5657万吨,同比增加285万吨。新疆、河南、安徽等地相继放开等外玉米收购标准,麦价企稳,优质小麦走势可期。而随着新季玉米即将上市和降价预期,麦玉价差不断扩大,小麦替代峰值已过,预计年度替代可能降低至1000万吨以下。
深加工方面,因原料成本持续偏弱,淀粉产品价格缺乏支撑,玉米淀粉需求旺季不旺现状突出。淀粉报价弱势运行,需求及价格暂无好转迹象,企业新增签单较少,走货缓慢导致库存大量积压,企业开工率也逐渐走低,对玉米需求难有明显改善。
政策:
近日,国家相关部门公布,2016年,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“市场化收购”加“补贴”的新机制。
近日财政部下发《关于恢复玉米深加工产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》,通知称,经国务院批准,自2016年9月1日起,将玉米淀粉、酒精等玉米深加工产品的增值税出口退税率恢复至13%。所从某种程度上讲,玉米深加工的发展决定着玉米价格的走势!而现退税政策的支持力度相对来说还不是特别大,但对玉米深加工企业来讲,这无疑是一大利好,将能很好的刺激加工企业去消耗玉米库存,从而为玉米市场的上行带来动力。
期货:
当前期货盘面已处于深贴水之中,且贴水程度不断放大,期货表现远弱于现货,充分反应了市场投资者当前的悲观情绪。一方面,洪涝灾害后期,生猪等养殖行业存在补栏需求,,主产区玉米正处于生长关键期,极端天气影响存在可能,加之如果成交率持续回落,有关方面仍存收紧投放规模来支撑玉米价格的可能,上述因素会造成玉米期货价格短期反弹,并且新粮上市场前拍卖底价将维持玉米价格下限,价格持续下行空间有限,因此目前期货盘面追空风险较大。另一方面,新粮上市在即,现在玉米仍处于下跌周期,当前构建多头仓位也为时过早,因此建议保持观望。
后市展望
随着2013年临储玉米投放逐步铺开,市场对优质玉米的需求得到满足,目前深加工企业整体原料库存较为充裕,加之玉米淀粉企业盈利情况依然较差,原料采购相对谨慎,同时饲料企业使用小麦替代也有所增多,且下游养殖业畜产品走势整体偏弱,短期内企业原料消耗有限;新季春玉米增量上市、芽麦替代下降都是利空体现,区域性反弹可能只是新货上市前短期行为;临储快节奏投放会对市场购销心态产生负面影响;“价补分离”政策充分体现了国家减少调控干预、让市场充分调整的决心,控制投放维护价格将成为小概率事件;新玉米减产预期,将成为后市价格企稳的仅有支持。
(作者:马一鸣 赵晓璟)
墒情:7月份以来,受多发性阵性天气影响,玉米三代黏虫在关中局部地区突然暴发,虫情迅速扩散,危害急剧加重。进入8月,陕北南部、关中和陕南大部降水偏少,加之持续高温,土壤失墒严重,旱情逐渐显现。
目前,关中和陕南夏玉米进入灌浆期,虽然本月24日开始的降雨及时缓解了旱情,但授粉杨花期的高温干旱及虫害的影响,大大提升了2016年玉米减产的程度。
现货:近期我省春玉米已全部上市,据了解今年陕西关中中部地区受利润影响玉米种植面积大幅减少,新货上市不能满足市场需求,玉米价格一度上涨。有消息称外省企业参与玉米抢购,部分地区收购价格已涨至0.95元/斤。
临储:
据了解,中储粮在4—5月进行了中央储备玉米轮换,主要将2013年产的临储玉米销给石羊、国维、阜丰、鲁洲等大企业,并在5月27日—6月28日,通过国家政策粮交易平台定向投放30.8万吨2012年超期玉米,为玉米夏收腾出充足的库容。
分析:
通过对部分市场用户的问询,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目前市场对于现货粮源的“渴望”。具体原由分析如下:首先是今年授粉扬花期土壤墒情不佳、“镰刀湾”地区面积调减及农户主动减产使得玉米种植面积大量减少,玉米减产已成定数;中储粮集中销售12、13年玉米,不难推测其预备在玉米秋收期间大量补库,届时必定会助涨玉米价格;虽然当前加工业销售端产品价格未见起色,但企业对后市保持乐观,尽量维持50%的开机率;玉米价格长期低位徘徊,加工企业不急于大量备货,导致夏玉米上市之前库存紧缺,而市场又处于“空白期”,近期的阶段行情也是因此而起;今年以来因天气、物价等因素物流成本增加,导致外省玉米收购成本剧增,而周边省份如山西、四川对省内粮源又虎视眈眈,本省粮源就显得更加可贵。
综合以上,我们不难看出在不久的玉米秋收之际,即金秋十月,上演抢粮“恶战”的可能性非常大。但目前玉米储备库存高企的情况仍是大局面,国家泻库政策的力度和方法仍未减少,建议各收购企业保持冷静,谨慎备库。
二、国内市场:
8月中上旬以来,因局地天气影响及基层剩余货源进一步趋紧,以山东为代表的华北地区玉米价格小幅反弹,南方港口玉米成交稳中小幅调涨,主因近期饲企库存降至偏低水平并进入阶段性补库周期,港口日均出货量有所增加、港口结转库存下降,船期不足也有一定支撑效应。北方港口玉米集港量持续低位徘徊。
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玉米收购价格有所下降,内蒙古价格保持平稳。其中:黑龙江全省均价由1570元/吨降至1555元/吨;吉林全省均价由1655元/吨降至1645元/吨;辽宁全省均价由1700元/吨降至1680元/吨。以上为轮换陈粮玉米价格,以质论价。
山东、河北玉米收购价均有所上涨,其中山东全省均价由1698元/吨升至1798元/吨;河北全省均价由1750元/吨升至1795元/吨。四川玉米到站价有所下降,全省均价由2065元/吨降至2035元/吨;广西玉米到站价保持平稳。大连港、北良港、锦州港、鲅鱼圈港玉米平舱价有所上涨,均由1820元/吨升至1850元/吨。福州港玉米成交价有所下降,均由1970元/吨降至1960元/吨;钦州港玉米成交价有所下降,均由2000元/吨降至1980元/吨;蛇口港玉米成交价有所上涨,均由1915元/吨降至1945元/吨;上海港玉米成交价保持平稳。以上为2015/16年度容重为二等以上水分14%新玉米理论折干价(个别指标超标)。
临储:据有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,自2016年5月27日以来,临储国产玉米累计成交1349.0811万吨,新增成交量约49万吨,总成交率23.83%;进口玉米累计成交8.7745万吨,成交率29.65%。
7月随着陈玉米抛售加速和13年临储玉米出库展开,玉米去库存步伐逐渐加速,使得市场信心持续悲观,拍卖成交量阶梯式下滑,第三周13年临储成交量仅为第二周的50%,现货市场价格也持续回落。13年临储竞价销售玉米中一等、二等玉米销量不错,说明市场对优质玉米热度不减。
需求:
生猪养殖方面,2016年7月能繁母猪存栏为3752万头,较上月下降8万头,环比下降0.2%,同比下降3.2%;生猪存栏量37596万头,较上月下降38万头,环比下降0.1%,同比下降2.4%。由于南方部分地区受到暴雨、洪水等恶劣天气影响,导致饲料需求受到冲击。另一方面,7月以来猪肉价格持续回落,养殖利润回落更甚,自繁自养生猪养殖利润为597.17元/头,较上月下降约140元,养猪积极性有所降低。
据最新统计截至8月10日,国内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新季小麦5657万吨,同比增加285万吨。新疆、河南、安徽等地相继放开等外玉米收购标准,麦价企稳,优质小麦走势可期。而随着新季玉米即将上市和降价预期,麦玉价差不断扩大,小麦替代峰值已过,预计年度替代可能降低至1000万吨以下。
深加工方面,因原料成本持续偏弱,淀粉产品价格缺乏支撑,玉米淀粉需求旺季不旺现状突出。淀粉报价弱势运行,需求及价格暂无好转迹象,企业新增签单较少,走货缓慢导致库存大量积压,企业开工率也逐渐走低,对玉米需求难有明显改善。
政策:
近日,国家相关部门公布,2016年,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“市场化收购”加“补贴”的新机制。
近日财政部下发《关于恢复玉米深加工产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》,通知称,经国务院批准,自2016年9月1日起,将玉米淀粉、酒精等玉米深加工产品的增值税出口退税率恢复至13%。所从某种程度上讲,玉米深加工的发展决定着玉米价格的走势!而现退税政策的支持力度相对来说还不是特别大,但对玉米深加工企业来讲,这无疑是一大利好,将能很好的刺激加工企业去消耗玉米库存,从而为玉米市场的上行带来动力。
期货:
当前期货盘面已处于深贴水之中,且贴水程度不断放大,期货表现远弱于现货,充分反应了市场投资者当前的悲观情绪。一方面,洪涝灾害后期,生猪等养殖行业存在补栏需求,,主产区玉米正处于生长关键期,极端天气影响存在可能,加之如果成交率持续回落,有关方面仍存收紧投放规模来支撑玉米价格的可能,上述因素会造成玉米期货价格短期反弹,并且新粮上市场前拍卖底价将维持玉米价格下限,价格持续下行空间有限,因此目前期货盘面追空风险较大。另一方面,新粮上市在即,现在玉米仍处于下跌周期,当前构建多头仓位也为时过早,因此建议保持观望。
后市展望
随着2013年临储玉米投放逐步铺开,市场对优质玉米的需求得到满足,目前深加工企业整体原料库存较为充裕,加之玉米淀粉企业盈利情况依然较差,原料采购相对谨慎,同时饲料企业使用小麦替代也有所增多,且下游养殖业畜产品走势整体偏弱,短期内企业原料消耗有限;新季春玉米增量上市、芽麦替代下降都是利空体现,区域性反弹可能只是新货上市前短期行为;临储快节奏投放会对市场购销心态产生负面影响;“价补分离”政策充分体现了国家减少调控干预、让市场充分调整的决心,控制投放维护价格将成为小概率事件;新玉米减产预期,将成为后市价格企稳的仅有支持。
(作者:马一鸣 赵晓璟)